在2月28日召开的教育部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透露,截至目前我国共有中外合作项目和机构1780个。自2003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 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来,十年间我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遍地开花,与此同时也引发出诸如吸引力不再、声誉急剧下降等问题。中外合作办学正引发国内教育学者 的反思。
中外合作办学遍地开花
2月28日,教育部召开发布会。会上,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张秀琴透露,截至今年1月,经审批机关依法批准设立和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共有1780个,其中实施本科及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项目和机构分别为732个和43个。
如果从2003年2月国务院正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算起,中外合作办学在我国已走过十年历程。根据该条例规定,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在中国境内举办的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机构”,属于公益性教育事业。
从办学形式来看,中外合作办学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采取独立法人或合作机构的办学模式,如宁波诺丁汉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等;一类采取中外合作项 目的办学模式,即中方教育机构和国外教育机构只在某一项目上联合办学,如清华大学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合办的管理硕士学位。目前,绝大多数中外合作办学采取 的是后一种模式。
十年以来,各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在我国可谓是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甚至很多二三本院校或地方院校都热衷于中外合作办学。值得注意的 是,在这众多的办学机构和项目中,列入国家第一、第二批次,并以独立学校代码单独招生的机构只有四所,分别是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上海纽约大 学以及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
“家门口的留学”风光不再
小冯同学是北京市某高校对外合作办学的一名大三学生,根据学校当初的“3+1”承诺,接下来一年他将会去国外高校完成本科学位。对于未来,小冯 总是会表现出一些茫然和纠结,“现在很后悔上这个中外合作办学班,当初对它并不了解,完全是被它挂靠的母校名气所吸引。三年来,感觉自己并未学到什么东 西,包括教学环境、师资、住宿等,都与母校学生有许多差异”。小冯告诉记者,他们班上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像他一样来自内地三四线小城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生源几乎没有。
其实,类似于小冯所就读的中外合作办学班不计其数,几乎每一所名校背后都会依附一个或多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它们往往打出“3+1”或 “2+2”模式,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中外合作办学又被称做是“家门口的留学”。然而,国内名校资源毕竟有限,于是一些中外合作办学开始向二三本院校甚至偏 远地区的院校转移。以人口大省河南为例,该省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仅有一所“211”重点大学,但许多院校都热衷于中外合作办学,据北京商报记者不完全统 计,目前该省举办各类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达30余所,包括部分高职院校和专科院校。
“最开始的时候,只有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少数一本院校有中外合作办学,它们通常纳入本科二批,由于母校的吸引力较大而且录取上有优势,因此生 源状况较好。后来有中外合作办学的院校越来越多,母校的名气却越来越弱,很多甚至在三本或者专科批次招生。由于其学费高、门槛低,地位也一落千丈,一些院 校即使靠志愿调剂也很难完成招生计划。”该省某重点高中一位高三班主任如此说。
尽管“家门口的留学”已经风光不再,但境外高校来华办学的热情依旧不减,甚至不乏一些境外名校。仅以2012年下半年为例,就有上海纽约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学院、昆山杜克大学等先后批筹或揭牌。
“洋品牌”难掩声誉危机
中外合作办学从进入中国那一天起,便备受争议,赞誉者有之,质疑者亦有之。由于“洋品牌”身份是其吸引学生的最大卖点,因此“洋品牌”又易使其 陷入声誉危机。这其中,影响力较大的莫过于2012年的狄克森州立大学文凭造假事件。据媒体报道,狄克森州立大学曾与中国、俄罗斯等国的多所高校有合作关 系,在其国际联合学位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不具备入学资格或未完成相关课程的情况下被授予学位的,因此该校曾被指责为“文凭工厂”。
“我们的中外合作办学有一长串名单,这其中确实有部分办得比较好的,如北京邮电大学与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因为它在教学标准、生源把关上比较 严格,而且提供英国实习的机会,因此口碑较好。但这样的项目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合作方都是一些国外不入流,或者本身招生就很困难的院校,可以说,中外合作 办学是一件完全不值得宣扬的事情。”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桑澎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称,中外合作办学之所以深陷声誉危机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不少机构为了盈利而极度压缩办学成本,导致招生 宣传时的许多承诺根本无法兑现;第二,有关部门监管不严,导致了中外合作办学鱼龙混杂、违规严重,受教育者的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当公众对中外合作办 学不再信任,对其所做的承诺将信将疑,那时再来挽回信任将十分困难,等待中外合作办学的将是荒凉的结局。”熊丙奇说。
留学热挑战合作办学模式
尽管中外合作办学在招生时通常宣称花相对低廉的学费、同样能实现出国留学梦,但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它与出国留学在本质上不可同日而语。据相关 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人数正呈现出高增长态势,仅以2012年为例,较2011年增长20%达41万人。一方面出国留学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中外 合作办学风光不再、颓势渐显,中外合作办学走到今天也引发国内教育学者的深思。
“留学市场兴起主要有三点原因:第一,中国高等教育不能满足现有需求;第二,人们对国外教育有一种美好预期;第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满足其 中任何一点,都会带动留学人数的增长;当三点都存在时,出国浪潮势不可挡。”桑澎表示,这从某种角度上给我们带来反思,人们为何宁愿去读国外二三流大学, 也不愿选择中外合作办学?
“因为教育制度以及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国外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很难在中国成功复制。相反,中外合作办学的幌子,往往沦为某些机构牟利的工具。”桑澎说。(记者:李立